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3篇

发布时间:2022-08-19 08:35:07 来源:网友投稿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3篇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姓名: 宁鑫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 张艳20080501 湖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3篇,供大家参考。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3篇

篇一: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姓名:

 宁鑫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

 张艳20080501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国际性的问题, 一直为各国政府、 组织和学者所关注的热点。

 本论文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 首先对湖南省19 9 3—20 0 6 年间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时序分析, 然后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采用泰尔系数分解方法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结构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序分析, 发现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通过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结构分析, 发现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二、 三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聚集和产值份额升高所致。

 通过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结构分析, 发现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因为三大区域间的差异以及一点一线地区内部差异的不断扩大引起。

 并在以上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调控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湖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要解决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促进湖南省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强化点一轴扩散效应, 优化空间开发结构;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建立区域间多层次、 互补型的产业;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大力开发湘西地区, 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泰尔系数基尼系数产业结构空间结构

 R e g io n a lE c o n o m ic D isp a r itie s in h u n a n P r o v in c eA b st r a c tR e g io n a le c o n o m icd isp a r itie siso n e o f u n iv e r sa lism a n d in te r n a tio n a lismp r o b le m sa n d h a s b e e n a b e a te dto p ic a m o n g g o v e r n m e n t sa n do r g a n iz a tio n sa n dsc h o la r s. T h ep r e se n t p a p e rsy ste m a tic a llyin d u c e s a n dsu m m a r iz e dth e c o r r e la tio nth e o r ie s a n d th e m e th o do f th er e g io n a le c o n o m ic d if f e r e n c e . In th is f o u n d a tio n ,f ir st c a r r ie s o n th e tim e —se r ie sa n a ly sistor e g io n a le c o n o m icd isp a r itie so f th eH u n a n P r o v in c ed u r in g1 9 9 3 —2 0 0 6 y e a r , th e n U S e S th e G in i d e c o m p o sit io nm e t h o dtoc a r r yo n th e in d u str ia l st r u c t u r ea n a ly sisto th e r e g io n a l e c o n o m y d if f e r e n c e o fth e H u n a n P r o v in c e , a n d U S e S th e T h e ild e c o m p o sit io nm e th o d toc a r r yo n th esp a tia lstr u c tu r ea n a ly sisto th er e g io n a l e c o n o m icd isp a r itie so f th e H u n a nP r o v in c e . T h r o u g hth ea n a ly siso f tim e —se r ie sc h a n g e , t h ea u th o r h a s d isc o v e r e dth a t b o th a b so lu te d if f e r e n c e a n d r e la tiv e d if f e r e n c e h a de x te n d e d . T h r o u g hin d u str ia lst r u c t u r ea n a ly sisto th er e g io n a l e c o n o m yd if f e r e n c e o f th e H u n a nP r o v in c e , d isc o v e r sth er e g io n a l e c o n o m yd if f e r e n c e o fth e H u n a n P r o v in c e m a inp e r f o r m a n c ef o rse c o n d , th r e e in d u str ie s in th esp a tia l a g a ina c c u m u la t io n a n d th eo u tp u t v a lu e sh a r e a sc e n sio nr e su lt . T h r o u g h sp a tia lst r u c t u r ea n a ly siso f th er e g io n a l e c o n o m yd if f e r e n c e o f th e H u n a nP r o v in c e , d isc o v e r e dth e H u n a nP r o v in c er e g io ne c o n o m ic a l d if f e r e n c em a in lyis b e c a u sed if f e r e n c e s a s w e ll a s 1. 1lo c a l in te r io r d i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h r e e w id e r a n g e u n c e a sin g e x p a n sio n c a u s e s .A n d a s w e ll a s in c a r r ie s o n th e r a tio n a la n a ly sisin a b o v e r e se a r c h r e su lts to th er e g io ne c o n o m ic a l d if f e r e n c er e g u la tio nin th ef o u n d a tio n , p r o p o se dth e H u n a nP r o v in c er e g io n e c o n o m yc o o r d in a te dd e v e lo p m e n t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 . T h e a u th o rb e lie v e d t h a t , m u st so lv e th e H u n a n P r o v in c er e g io ne c o n o m ic a l d if f e r e n c ep r o b le m , p r o m o t e sth e H u n a n P r o v in c er e g io n e c o n o m yf a sth e a lth y d e v e lo p m e n t,m u st str e n g th e nt h e - a x is d if f u sio n e f f e c t, th e o p tim iz e d sp a c e d e v e lo p m e n tstr u c tu r e ; A d ju ststh er e g io n in d u str ia lst r u c t u r e , b e t w e e n th ese t u pa r e am u lti- le v e l, th e su p p le m e n ta r y in d u str y ; P la n sth ec itya n dc o u n tr y sid e e c o n o m yd e v e lo p m e n t, r e d u c e sth ecity a n dH u n a na r e aV ig o r o u sly , t h ePe o u n tr y sidr o m o t iO ned isp a r ity ; D e v e lb a c k W a r da r e ao p sth e w e st e r nd e v e lo p m e n t.K e yw o r d s:

 r e g io n a le c o n o m icd isp a r itie s, G in iin d ic e s, T h e il in d ic e s,in d u str ia lstr u c tu r e , sp a tia lst r u c t u r e

 图1. 1图3. 1图3 - 2图4 —1图4 —2图5一l图5- 2图形目录论文技术路线图……………………………………………………319 9 3- 20 0 6 年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极差、 标准差图…………l6湖南省1993—2005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趋势. . . . ………. . 18第一、 二、 三产业的基尼系数( 19 9 3—20 0 6)…. …………22各产业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 19 9 3 - 2 0 0 6 )…………………2 3三大区域差异的分解( 19 9 3 —2 0 0 6 )………………………3 0一点一线地区经济差异分解( 19 9 3 - 2 0 0 6 )…………………31

 表格目录表3 一l各地市19 9 3- 20 0 6 年相对发展率………………………………l3表3—2 各地市l9 9 3与20 0 6 年人均G D P 值……………………………14表3—319 9 3—20 0 6 年各地市产值结构的变化( %)…………………l5表3 —4 湖南省l9 9 3- 20 0 6年极差与标准差………………. . 16表3—5 19 9 3- 20 0 6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异系数、 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17表4 一l各产业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 19 9 3 —2 0 0 6 )……………………2l表4 —2各产业对总差异变化的贡献( 19 9 3 —2 0 0 6 )……………………2 5表5—1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系数分解( 19 9 3—20 0 6 )………29表5- 2一点一线地区经济差异的泰尔系数分解( 19 9 3 - 2 0 0 6 )……31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金罡王些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籼…躲亏礁签字日期. 2时孑年乡苟歹,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金壁王些太堂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金起王些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z即6年6月D 石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2导师签名:地甲U签字日期纱伊莎月压电话:邮编:

 致谢本人在三年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 自始至终得到了我的导师张艳副教授的悉心指导, 无论从课程学习、 论文选题, 还是到收集资料、 论文成稿, 都倾注了张艳老师的心血, 由衷感谢张艳老师在学业指导及各方面所给予我的关心以及从言传身教中学到的为人品质和道德情操, 老师广博的学识、 严谨的治学作风、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和对事业的忠诚, 必将使我终身受益, 并激励我勇往直前。同时, 真诚感谢人文学院的全体老师, 他们的教诲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创造了许多必要条件和学习机会; 感谢湖南株洲市烟草专卖局的领导和同仁们, 在我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期间, 给予我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的同学给予的帮助。作者:宁鑫2 0 0 8 年5月 10 日

 第一章引言1. 1研究背景区域经济差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备受学术界、 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资源大省, 全省土地面积21. 18 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 2%。

 人口67 32. 1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4 . 8 3%。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和“有色金属之乡” , 是我国贯通南北、 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省份, 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 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国民生产总值由l9 9 3年的l2 4 4 . 71亿元增加到2 0 0 6 年的7 6 3 1- 4 7 亿, 年均增长l0 . 0 7 %。而且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一、 二、 三产业比例由19 9 3年的30 . 8 :

 37 . 8 :

 31. 4 变为2 0 0 6 年的19 . 3:

 39 . 9 :

 4 0 . 8 心1,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三产业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快发展, 与第二产业共同构成了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

 但在总体实力日益增长的趋势下, 湖南省区域内部同样存在着经济发展的空白区, 省内东西差异梯度日趋扩大,2 0 0 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点一线"地区是136 6 9 元,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而湘西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57 0 9 元,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 6 个百分点。

 而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社会就业压力逐渐显现, 失业率逐步高走。

 可以说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不断扩大, 已经成为了制约湖南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 稳定、 协调发展, 因此, 鉴于以上背景和形势, 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这一关系到21世纪湖南省区域全面、 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选题, 是一个符合现实并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分析、 深入研究的热点话题。1. 2研究意义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资源大省,具有承东接西, 连北接南的区域优势, 应当把握中部崛起机遇加快经济发展, 在中部崛起中有所作为。

 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对本省的经济有着消极影响, 还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的成败。

 乃至对全国经济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道路, 实现全省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全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本文的主要意义就在于:1. 论文的研究对全面认识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

 目前学者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的文章较少,系统论述的并没出现, 所以本文的写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憾。

 2. 本文立足地市行政单元的基础资料, 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 深

 入剖析区域差异产生的结构因素, 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协调发展战略和措施。

 这对湖南省缓解区域经济差异, 全面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 3]匡Jf 究内容第一章一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其来源、 主要内容、 框架结构、 研究方法、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资料来源以及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研究。第二章一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理论基础。

 本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有关概念、 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概述, 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演变过程。

 本章首先从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三方面考察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然后采用极差、 标准差这两个指标考察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绝对差异变化趋势; 然后采用加权变异系数、 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来考察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对差异变动趋势。第四章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结构分析。

 本章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来考察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构成, 以揭示引起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一些主要产业结构因素。第五章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分析。

 本章我们将地区差距按照泰尔指数方法进行分解, 把地区差距分成各亚地区内部的市际不平等和各亚地区间的不平等, 阐明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素。

 从而为政府区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本章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湖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第七章一结语。

 对本文所做工作进行基本结论, 并提出本文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论文写作的技术路线图如图卜1:2

 图卜1论文技术路线图1. 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文首先运用多元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对历史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处理; 主要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采用泰尔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结构分析, 从而得出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以及主要结构因素, 进而提出湖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本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 19 9 4 —2 0 0 7 。1. 5创新之处本文采用了基尼系数分解方法以及泰尔系数分解方法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产业结构分解以及空间结构分解。

 深入探讨了引起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一些主要产业结构因素以及空间结构因素。1. 6 相关研究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晚于西方国家, 但随着19 7 8 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 社会、 经济、 政策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现象日益明显, 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纵观国内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6 . 1从研究范围来讲, 绝大多数是基于省级行政单元或更大级别的单元的基础数据, 如林毅夫( 19 9 8 )胡鞍刚( 20 0 0 )、 刘树成( 19 9 4 )、覃成林( 19 9 7 )、 杨开忠( 19 9 4 )、 魏后凯( 19 9 7 )、 中兼和津次( 19 9 4 ),都是基于三大地带或省级行政单元的研究。

 基于省份数据的研究忽略了省内区域经济的非均质性。

 就区域政策而言, 同样的区域政策会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区位上产生不同的结果。

 而近年来对省域经济差异进

 行研究的学者不断涌现。

 如有欧阳南江( 19 9 3)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周玉翠( 2 0 0 0 )对湖南省经济差异的研究、 欧向军( 2 0 0 6 )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1. 6 . 2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指标体系来看,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 必须选择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

 在已有趋于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中, 各学者采用的指标各不相同。

 有采用单一测度指标G D P ( G N P )或人均G D P( G N P )的, 由于统计资料的原因, 早期研究还有采用N I或人均N I的。也有采用综合指标体系的, 如杨伟明( 19 9 7 )提出了人均收入指数、产业结构指数、 人均投资指数和城乡差距指数等指标去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韦伟( 19 9 5)采用人均N I、 生产率、 地区经济结构、 市场发育水平四项指标。

 高志刚( 20 0 1)从经济结构、 经济规模、 经济活力、 经济区位、 居民收入与消费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选取了22个指标等。1. 6 . 3就研究方法来看, 在早期的地区差距分析中, 一般只注重人均G D P 、 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支出指标总量的差异, 而未对地区差异的来源与构成进行分解; 最近, 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揭示引起地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一些主要因素。

 如张平( 19 9 2)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 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原因, 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主要是由农村工业化或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平...

篇二: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经济空间分异———基于重庆 38个区县的实证研究    收稿日期:2017-06-21;   修订日期:2017-08-3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生导向的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实证研究”(11BJY046)作者简介:杨朝娟 (1987—),女,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杨朝娟(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 401320)摘 要:采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全局、局部空间关联模式的演变特征以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从局部看,重庆市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表现在主城和两翼地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多中心、多增长极的空间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趋势分析; 变异系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8)03-0091-08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由于各个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 [1] 。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利于配置资源,差异过大则会影响经济合作与分工,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揭示经济空间分布规律和经济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对合理制定经济、产业、社会与城镇发展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尺度的多元化,多集中在宏观尺度的国家层面 [2-3] 和中观尺度的各个经济区、省、市层面 [4-8] ,由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二是指标选取的不同,区域经济差异不限于经济总量、人均 GDP、收入水平等单项差异,而是体现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城市规模等综合指标上。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的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方法大都通过统计模型对指标进行加权评判 [9-13] ,多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方法。区域经济包含地理概念,传统方法默认区域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实际上区域之间的扩散或极化效应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缺少空间视角,难以真正反映区域空间差异的演变 [14] 。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研究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技术,从而使区域经济研究深入到研究单元内部,并能了解空间相互作用机制,使研究结果直观展现。李小建是国内较早从空间视角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者之一,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空间视角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但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同时主要借助 ESDA技术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缺乏对整个区域发展趋势的描绘。重庆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15] 。2013年,***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重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第 18卷 第 3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6月Vol.18No.3JOURNALOF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Jun.2018

 经济集聚区之一,但由于区域内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不同,并且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区域内部差异较大,经济空间格局及变化规律表现出自身的特征。本研究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借助 ESDA和 GIS技术,不仅全面、系统地分析重庆市2000—2015年近16年来经济发展的全局、局部空间关联模式的演变特征,还深入分析整个城市的发展趋势,以期能为类似地区经济空间增长的相关研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重庆市包含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截至2015年底,重庆市辖区总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3016.55万人,人均 GDP约为 49469元,而都市功能核心区渝中区高达 147524元,渝东北翼巫山县仅为 19394元。分析变量为 2000—2015年区县人均 GDP,数据来源于 2000—2015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空间数据为 1120000的重庆县级基础矢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 30米。2000—2015年间一些区县的行政边界发生了变化,根据 2015年的行政边界调整以前年份的经济、土地面积数据,以保证数据的时空一致性。二、研究方法(一)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常用指标,等于样本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反映的是样本偏离平均值的程度,一般数值越大,变异程度越大,即数据之间相对差异越明显。其计算公式为CV=∑ni=1(xi -珋x)2槡n珋 x, (1)式中:n为研究单元个数;xi 为研究单元 i的人均 GDP,珋x为 n个研究单元的平均人均 GDP;CV反映的是各研究单元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情况,CV值越大,各研究单元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二)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自相关是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之一,实质为一种统计检验方法,检验某一地区的属性值是否与其相邻地区的属性值相关联 [16] 。空间自相关分析分为全局和局部两种,相关统计指标有MoransI、GearysC和 GetisOrdG等 [17]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全局空间自相关是一个总体度量指标,仅描述整个研究区域所有地区之间的平均关联程度,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反映区域内部地区空间集聚状态以及描述集聚区的具体地理分布 [18] 。需要说明的是,在总体空间差异不显著或不断缩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局部空间差异显著或扩大的可能,反之亦然。所以,须同时进行 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分析。1.空间权重矩阵在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前首先要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的标准有距离规则和相邻规则,本文采用相邻规则中的 Queen相邻来定义权重矩阵,即W=w11w12w13… w1nw21w22w23… w2n   wn1wn2wn3… wnn。根据相邻标准,W中的元素 W ij 为2 9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8卷

 W ij =1   当区域 i与区域 j相邻0   当区域 i与区域 j{不相邻 。2.全局空间自相关本文采用 GlobalMoransI指标,它是最常用的全局关联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19]I=∑ni=1∑nj=1W ij (xi -珋x)(xj -珋x)S2 ∑ni=1∑nj=1W ij, (2)式中:S2 = 1n∑ni=1(xi -珋x)2 ,珋x= 1n∑ni=1xi 。其中:S2 表示方差,x表示均值,n是地区个数;xi 为第 i个地区的属性值,为人均 GDP;W ij 表示地区i和 j之间的空间邻近关系,i可以等于 j,i和 j相等时,W ij 等于 0。GlobalMoransI的取值范围为 -1≤I≤1。I越接近 -1,表示整个研究区域空间负相关程度越强;I越接近 1,表示整个研究区域空间正相关程度越强;I接近 0,表示整个研究区域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在 GlobalMoransI指数的显著性检验中,常假设变量之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即它们在空间上是随机分布的假设进行检验,其统计量一般为标准化之后的 Z值。Z= I-E(I)Var(I槡)。

 (3)其中 GlobalMoransI的期望值和方差分别为E(I)=-1n-1, (4)Var(I)=n[(n2 -3n+3)S1 -nS 2 +3S20 ]-b 2 [(n2 -n)S1 -2nS 2 +6S20 ]S20 (n-1)(n-2)(n-3), (5)式中:S0 =∑ni=1∑nj=1W ij ,S1 = 12∑ni=1∑nj=1(W ij +W ji )2 ,S2 =∑ni=1∑nj=1(W i +W j ),b2 =n∑ni=1(xi -珋x)4[∑ni=1(xi -珋x)2 ] 2。W i 、W j 分别为权重矩阵第 i行和第 j列之和。根据 Z值的大小,在设定显著性水平下作出拒绝或接受原假设的判断,在置信水平为 95%的情况下,则当 P<0.05且|Z|>1.96时拒绝原假设,否则接受原假设。3.局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常借助 Moran散点图和聚集图来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常采用 LocalMoransI指数(LISA),计算公式为Ii =∑ni≠jwij(xi -珋x)(xi -珋x)S2=∑ni≠jW ij Zi Z j ,(6)式中,Zi 和 Z j 是区域 i和 j上属性值的标准化,Z i =(x i -珋x)/S,Zj =(x j -珋x)/S,W ij 是空间权重。Ii 等于位置 i的属性值与其相邻地区属性值加权平均之间的乘积。Ii 的 Z检验为Z= Ii -E(I i )Var(Ii槡)。

 (7)LocalMoransI的取值范围限于 -1 ~ 1。若 Ii 为正且 Z i 大于0,表示地区 i的属性值和相邻地区的属性值都比区域总体平均水平高,属于高高聚集;若 Ii 为正且 Z i 小于 0,表示地区 i的属性值和相邻地区的属性值都比区域总体平均水平低,属于低低聚集;若 Ii 为负且 Z i 大于 0,表示地区 i的属性值远低于相邻地区的属性值,属于高低聚集;若 Ii 为负且 Z i 小于 0,表示相邻地区的属性值远低于地区 i的属性值,属于低高聚集。3 9杨朝娟:区域经济空间分异

 为此,可用 Moran散点图将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所表达的空间差异程度以图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Moran散点图把不同地区属性的表现情况划分为 4个象限,分别对应 4种不同的地区空间差异类型,其横坐标为各地区属性的标准化值(文中为人均 GDP),纵坐标为由空间连接矩阵确定的相邻地区属性值的加权平均值(空间滞后向量),其具体含义如下:Ⅰ象限(HH区域),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属性水平均较高,此区域为高高聚集区,二者空间差异较小;Ⅱ象限(LH区域),该地区属性水平较低,周边地区较高,此区域为低高空心区,二者空间差异较大;Ⅲ象限(LL区域),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属性水平均较低,此区域为低低聚集区,二者空间差异较小;Ⅳ象限(HL区域),该地区属性水平较高,周边地区较低,此区域为高低孤立区,二者空间差异较大。其中,Moran散点图中的 HH、HL、LL、LH象限包括了研究的所有地区,地区空间差异尚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而 LISA聚集图上标注的地区是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的地区。三、实证分析图 1 2000—2015年重庆市变异系数(一)总体差异分析通过公式(1)计算 2000—2015年重庆市人均 GDP的加权变异系数 CV,从相对差异的角度考察重庆市各区县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见图 1)。总体来说,重庆市各区县人均 GDP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 2000—2002年先上升后下降,2002—2005年持续下降,2005—2010年波浪式发展,2010—2015年缓慢下降。这说明重庆市各区县的相对经济差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动后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即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减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庆县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贫富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图 2 2015年重庆人均 GDP全局趋势(二)全局趋势分析利用 ArcGIS10.2趋势分析工具,把重庆市人均 GDP数据转换成三维透视图(见图 2)。图中X、Y分别代表正东和正北方向,YZ面上的点代表人均 GDP在 YZ上的投影,XZ面上的点代表人均GDP在 XZ上的投影,XY面上的点代表人均 GDP在 XY上的投影,XZ面上的曲线、YZ面上的曲线分别为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人均 GDP趋势拟合曲线。通过图 2可以看出,重庆市经济发展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同时西南方向体现了重庆主城发展条件的绝对差异。(三)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由于变异系数和趋势分析只能反映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及趋势,未能看出其内部具体结构特征,还需进行全局和局部相关性分析。利用公式(2),计算出重庆市 2000—2015年间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 GlobalMoransI指数、PValue、ZScore,结果见表 1。表 1中的 ZScore值大多数年份都大于 1.96,同时,绝大多数 P值基本小于 0.05,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表明重庆县域经济发展有很强的空间聚集现象,经济发4 9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8卷

 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区县在地理空间上显著集聚。从演化趋势来看,MoransI指数总体来说在逐步下降,即经济的聚集现象有弱化趋势,表明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在逐渐减小。表 1 2000—2015年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年份 MoransI PValue ZScore 年份 MoransI PValue ZScore2000 0.719 0.01 5.52 2008 0.7 0.01 5.892001 0.729 0.01 5.91 2009 0.711 0.01 5.392002 0.742 0.01 6.43 2010 0.688 0.01 5.72003 -0.003 0.34 0.28 2011 0.647 0.01 5.112004 -0.0065 0.35 0.22 2012 0.573 0.01 5.642005 0.736 0.01 6.39 2013 0.576 0.01 5.022006 0.751 0.01 5.93 2014 0.587 0.01 4.722007 0.689 0.01 6.47 2015 0.541 0.01 5.4注:表中的统计推断基于 AnsenLin提出的 99次随机排列;全局 MoransI在所有年份的期望值为:E(I)=-0.027。MoransI指数与常规测度方法变异系数 CV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总体上在缩小,但两者都只揭示了区域的整体特征,未能表明区域内部各区县之间具体的经济发展分布情况,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更深入探索区县与其周边地区空间要素的异质性。(四)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1.Moran散点图利用 GeoDa软件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统计量,并绘制 Moran散点图。选取 2000、2005、2010、2015年四个年份的人均 GDP数据为代表,输出重庆市 38个区县经济发展水平 Moran散点图(图略),同时为清楚各个区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演化路径,汇总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演变路径,见表 2。表 2 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水平水平演化路径年份 HH象限 LH象限 LL象限 HL象限 其他2000渝中、北 碚、南 岸、巴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北渝北武隆、南川、酉 阳、秀 山、城 口、开州、巫 山、云 阳、奉 节、万 州、梁平、石 柱、垫 江、潼 南、合 川、丰都、铜 梁、璧 山、綦 江、黔 江、彭水、荣昌、永川长寿、涪陵、江津 巫溪、忠县、大足2005渝中、渝 北、北 碚、南岸、巴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北荣昌、江 津、綦 江、合川、璧山武隆、酉阳、秀 山、城 口、开 州、巫山、云 阳、奉 节、万 州、梁 平、石柱、垫 江、丰 都、黔江、彭水南川、长寿、涪陵永川、巫 溪、忠 县、大足、潼南、铜梁2010渝中、渝 北、北 碚、南岸、巴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北荣昌、江津、璧山武隆、酉阳、秀 山、城 口、开 州、巫山、云 阳、奉 节、梁 平、石 柱、垫江、潼 南、合 川、丰 都、铜 梁、黔江、彭水永川、万 州、涪 陵、长寿巫溪、忠 县、大 足、南川、綦江5 9杨朝娟:区域经济空间分异

 年份 HH象限 LH象限 LL象限 HL象限 其他2015渝中、渝 北、北 碚、南岸、巴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北江津、南川武隆、酉阳、綦 江、秀 山、城 口、开州、巫 山、云 阳、奉 节、梁 平、石柱、潼 南、丰 都、铜 梁、黔 江、彭水、永川万州、涪陵、长寿巫溪、忠 县、大 足、垫 江、合 川、荣昌、璧山  从散点图和表 2大致可以看出,四个年份多数区县位于Ⅰ、Ⅲ象限,说明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局部上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这两类空间分异区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I象限高水平经济聚集,III象限低水平经济聚集,同时,位于 III象限的区县比 I象限的区县数量更多、更集中,说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集聚现象更为严重;四个年份里重庆市的区县位于 4个象限的数量都较为稳定,只有个别区县在年际间发生了变化,HH区域始终是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LL区域大多数位于渝东北、渝东南两翼,而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区县在 4个象限之间变换且变动较为频繁,说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绝大多数区县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程度改变,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扩散效应,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带动能力有限,正是因为“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与“两翼”地区内部空间差异的缩小,使得重庆市总体空间差异在缩小,与变异系数 CV法和 MoransI测量结果一致。2.LISA聚集图鉴于 Moran散点图不能判断各地区相关类型及其聚集区是否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在散点图的基础上,利用公式(6)可计算出重庆四个年度各区县的 LISA值,并在满足置信区间 95%...

篇三: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很大, 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财政方面讲, 就是要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通过财政对落后地区的“搏动”; 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区经济差异;

 财政政策

 一、 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描述

 地区①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地区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

 我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工业化进程以来, 地区政策几经变化, 从强调均衡发展, 到60、 70 年代搞工厂内迁和“三线”建设,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讲, 地区经济差异呈扩大之势。

  (一)

 地区经济差异衡量指标的选择

 尽管有人认为 GDP 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 对 GDP 的追求会因注重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利益, 而且追求总量的增长往往会忽视结构的平衡, 但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 最终体现在综合产出水平或产出效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当中(张慕萍、 程建国, 2000)。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 用人均 GDP 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与同年份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排定的顺序基本一致(周志文, 2002)。

 此外, 要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落后地区必须要有一定量的 GDP 增长。

 因此, 本文仍主要采用人均 GDP? 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

  (二)

 地区经济差异的衡量

 1.人均 GDP.我们主要用 2002 年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均 GDP 来衡量地区之间的差异水平。

 2002 年, 除西藏之外的 30 个省市区, 东部 11 省市人均 GDP 为 14080 元, 而中西部地区 20 省市区人均 GDP 仅 6268 元, 前者是后者的 2.25 倍。

 其中, 人均 GDP 最高的是上海, 为 33284.92 元, 最低的是贵州, 人均 GDP 仅 3075.32 元, 上海是贵州的 10.7 倍。②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2.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及其变化可以用人均 GDP 计算的标准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来反映(见表 1)。

  从反映地区间发展水平绝对差距的标准差来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很大, 并且逐渐扩大。

 从反映地区问发展水平相对差距的加权变异系数来看, 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 也是一直呈扩大趋势。无论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还是实际的数据分析结果都表明,我国的地区差距在扩大。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地区发展差距与不平衡矛盾的加深, 不仅影响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 而且还会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 政府财政安排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机制

 财政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调节, 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来进行的。因此, 简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财政制度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 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 50%以上。

 我国过去 25 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 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 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 GDP 的比重在 1980 年接近 30%,2002 年突破 40%, 2003 年达 43%(许小年, 2004.), 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

 主要因素。

  2.人力资本的贡献。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 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 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

 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 增加教育投资, 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 GDP 就会增长 9%。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 一书中强调:

 “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 能源和耕地, 而是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知识水平。

 ”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3.技术进步。

 对技术进步, 索罗的定义是“生产函数任意一种形式移动的简称”, “经济的加速或减速、 劳动力教育质量的改进、 各种各样移动生产函数的因素都可以归人技术进步之中”。

 肯德里把技术进步归结为“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这里的技术进步包括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管理水平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丹尼森用知识进步来代替技术进步因素, 主要包括技术进步、 管理、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技术发明应用时间的缩短等。

 由于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计量方法不同, 人们对技术进步所起作用大小的测算值也不相同, 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

  另外, 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里不做讨论(除财政制度外)。

  (二)

 财政安排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不同区域间财政收支的变化, 或制定不同的鼓励、 限制政策, 影响各区域的投资、 人员流动以及技术进步, 从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进行调节。

  1.对投资的影响。

 财政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对区域投资产生影响:

 一是直接对某区域进行投资或是对特定区域的产品进行政府采购, 从而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 或是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来带动私人投资; 二是运用财政手段如税收优惠等影响资本收益率,从而实现物质资本的区际流动, 如对借入资金成本的扣除、 对利润再投资免税或退税以及加速折旧等。

 另外, 区域性的税收减免也会增加减免区域的投资。

  2.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一般认为, 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收入的高低和公共服务的好坏。

 例如, 对某些区域的个人所得实行减免,在税前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在该区域从业的个人会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在我国区域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税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是很大。

 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公共服务的提供对劳动力的流动会有很大的影响。在人员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财政支出方案会产生服务供应上的跨辖区的竞争(Tiebout, 1956), 出现 Tiebout 所说的“用脚投票”。

  公共服务供应水平较高, 可以成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负熵流。

 因此, 各财政辖区公共服务供应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吸引力。

  3.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技术的引进、 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尤其是基础性研究, 其外溢性较大, 只能由国家进行投资。

 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的风险也很大, 财政的大力支持有助于技术进步。

 为此, 我国有了技术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技术转让所得税收和减免等规定。

  (三)

 财政分权与区域经济差异

 财政体制本身对区域经济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分权固化了地区财政的不平衡。地区间财政不平衡既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种表现, 也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 分税制下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富裕地区。

 我国 1994 年实行的分税制, 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占主导地位, 但它们是以税收来源地为基础, 因而有利于发达地区。

 从 2001 年各地人均财政收入看, 最高的是上海, 最低的是西藏, 上海是西藏的 14.53 倍。

 从财政支出来看, 差别虽没有收入那样大, 但上海(最高)

 仍然是河南(最低)

 的 8.24 倍。

 ④这一方面说明不同地

 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差别很大, 财政竞争能力不同; 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减少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

  (四)

 财政竞争引发地区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地方财政的竞争表现为税收的竞争和公共服务的竞争。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到 90年代中后期, 主要是税收竞争, 当时, 地方政府名义的征税权力很小, 但实际的权力(税收管理上的自由裁量权)

 却广泛存在。

 有些地方在商品市场建设方面, 采用低税招商, 以较低的税率吸引更多的税基, 其结果是, 那些有效运用税收竞争策略的地方, 经济得到了发展,其税收总量并没有因此下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执行的是公共财政职能, 主要提供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在税收竞争的基础上, 又力图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吸引外来资源, 扩大税基, 从而使地方财政竞争逐步从单纯的税收竞争转向税收竞争与支出竞争并存。

 发达地区由于有足够的财力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 因而有利于人才的吸引, 而落后地区资金匮乏,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人才流失严重, 从而也就失去了迅速发展的唯一可依赖的基础。

 所以说, 财政竞争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三、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建议

 地区间的差异最终使得中西部落后地区由于人均收入、 支出水平低下, 没有支付能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 阻碍了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加之落后地区缺乏新经济实力, 没有能力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超越, 因而地区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由于“市场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周起业, 2000), 因此,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形成东西互动、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所谓地区间协调发展, 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应逐步缩小, 至少应把地区间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社会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魏后凯, 1995), 其实质是如何促使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政府在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时进行必要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

 政府在这里分为中央政府和次中央政府(在我国省、 市、 县、 乡四级中, 统称地方政府)。

 在我国, 有一级政府, 就相应有一级财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发展。

 显然, 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只能是中央政府的职责。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从财政方面讲, 主要是如何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通过财政对落后地区的“搏动”, 提高落后地区的自身经济发展能力。

  (一)

 提高中央政府汲取资金的能力, 加大对落后区域的财政投资

 目前, 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部分是由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央政府政策倾斜造成的。

 到90 年代, 中央政府进行了政策调整, 实施了协调发展的战略, 但由于财政分散, 中央政府已经没有能力从经济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调动资金。

 因此, 财力分散是缩小地区差距最大的制度障碍。

 近年来, 中央集中的财政收入较高, 但多数通过税收返还给了地方, 地方支出占整个财政收入的 70%。

 因此, 必须改变目前过度分权的财政体制, 以增强中央政府自身的财政汲取能力(王绍光, 1997)。

 这一方面要求基层税务机关加强征管, 实现依法治税, ④提高税收占 GDP 的比重; 另一方面要适度集中财权, 特别是提高中央政府从富裕地区汲取资金的能力。

 建议对流人富裕地区就业的人员(包括已就业的人员)

 开征落后地区发展税,或者将发达地区的个人所得税与落后地区分享, 以解决落后地区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

 完善转移支付, 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无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如何, 中央政府都应保证所有的公民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这是实施转移支付的一个理由。

 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投资项目的优先选择上存在矛

 盾时,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

 因此, 应改变目前税收返还按收入来源地进行, 专项拨款仅仅是作为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命令的费用补偿, 即因政策变化而对预算状况有不利影响进行的专项补偿, 实行公式化、 透明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为贫困地区雪中送炭。

 虽然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各地不可能统一, 但至少应制定一个最低标准。

  (三)

 注重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重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落后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是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的前提。

 这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夯实基础教育; 二是注重职业教育; 三是提升高等教育层次。教育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产业, 政府应作为落后地区教育的主要举办者, 提供教育基础设施。另外, 根据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企业有正相关影响的研究结果, 中央政府可以有选择地将国家出资办学的高校设立在落后地区, 以解除外来人才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大大增强落后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四)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至少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有合理的投向; 二是资金要到位, 防止财政资金的挤占和挪用。

 我国多年的实践证明, 资金投于西部地区的效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因此, 财政资金投向中西部, 从效率的角度讲, 应选择那些能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的项目, 如基础设施、 基础教育和卫生保健。

 因为只有当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后, 落后地区的吸引力才会提高, 才有希望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当然, 还需要加强对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 避免贪污、 挤占、 挪用或在项目上弄虚作假, 并对违法使用财政资金者严肃查处。

  注释:

  ①从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问题说明的角度, 在地区的选择上, 我们采用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指标以及东、 中、 西部划分的方法。

  ②根据山西省统计局 2002 年山西...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区域经济 区间 适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