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7篇

发布时间:2022-08-17 09:25:02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7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212篇 篇一【标题】《试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化,经济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7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7篇

篇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 12 篇

 篇一 【标题】《试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化,经济政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家对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了更多的关注。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引导国家的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也实施了相关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策略,也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

 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具体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含义、特点、重要性、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经济政策; 国民经济; 宏观调控;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

 1 经济政策的概述。

 1. 1 经济政策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

 1. 2 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2 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 1 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主要是实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的经济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好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目标和国土整治,将重点放在长期的计划上,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发挥出市场机制,达到自主经营的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追求微观经济目标,还能实现市场总供给和总

 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 2 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

 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 1 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

 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对于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 80、90 年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

 在我国,财政政策能很好的体现出其对于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各个环节的分配后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对于社会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确实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有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

 3. 2 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如果国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反之,则相反。

 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

 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到了初步的成效。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2]成晓光.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的思考[J].经济教育学报,2012(5). [3]张荃香.试析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篇二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以来的成绩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途径进一步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论文关键词:技术标准,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一、宁波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宁波的重要技术基础 宁波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已经成为创新竞争的全球战略基本模式。高水平的技术标准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的本质是核心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不能制定出先进的技术标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就不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另外标准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平台,一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后,只有被社会采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带来经济效益。

 2、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推进宁波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经济转型是指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和效益,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标准化工作对经济转型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由于企业工艺流程落后的问题,我们有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时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标准水平偏低,即使产品合格,也是低档次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通过实施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开展标准研制,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加以推广实施,同时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促进以标准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宁波经济转型升级。

 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宁波市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有效手段 当前,专利与标准的结合已经成为企业谋划最大利益的主要

 手段。随着全球化竞争愈趋激烈,许多企业致力于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主流的知识,并想尽办法使自己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效益最大化。其中首选就是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使自己的专利技术成为产业的主流标准、唯一标准乃至持续标准进而获得垄断价值、主导产业发展。专利加上技术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和使用的强制性,将会构成先进应用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带来效益,因而技术标准又逐渐成为专利技术所追求的最高形式。宁波工业经济以超万亿元的总量规模跻身于全国工业大市之列,但就目前我市的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大量工业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低端环节过于庞大,对资源环境依赖性过强,企业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长期维系。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二、宁波市标准化战略建设成效 1、企业标准化应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意识日益增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有 154 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共有 423 个产品和 133 个产品分别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和标志证书,行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达 80%以上。2008 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9 家,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 80%。2009 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0 家,新增采标产品 90 个,市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达到 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5%。2010 年,宁波市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2 家。

 2、企业参与标准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宁波企业目前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秘书处 2

 家,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 6 家,标准化工作组(WC)8 家。

 2009年共有 51 家企业主持、参与 88 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 475 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 39%。截止 2010 年底有 6 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8 家企业获得“浙江省标准创新企业”。宁波九龙紧固件制造有公司主持起草的《统一螺纹基本尺寸》为宁波市首例主持国际标准起草项目。

 3、块状经济联盟标准工作逐渐推进 宁波目前已实施21个省和市块状经济标准提升项目中多数制定和实施了行业协会联盟标准,带动整个区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提升。目前已有 6 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

篇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摘要:党的 **** 届 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农 村 村乡(镇)村管理体制进行 了 了大的调整。由过去的”政 社 社合一”的公社、生产大队 、 、生产小队高度集中的垂直 管 管理体制改变为“政社分设 ” ”的乡、村、组的相对独立 和 和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了 过 过去政企不分的状况.自治 权 权力在基层政权体系中的比 重 重日益增加,农村基层政权 建 建设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农 村 村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 场 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 村 村经济一体化要求日益突出 。

 。但目前我国实行的条块分 割 割、相互封闭的乡(镇)村 管 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农 村 村大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 , ,人国地阻碍了区域之间、 乡 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横 向 向联系和紧密协作,严重影 响 响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 、 、迅速发展。因此,探讨我 国 国目前乡(镇)村管理体制 中 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 乡 乡(镇)村管理体制,以适 应 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具 有 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国 国家政权建设 乡镇体制改 革 革 乡镇自治 基层政府建 设 设 村民自治 1.乡镇一 级 级“条条”与“块块”互相 分 分割,政府利益与部门利益 的 的冲突日益加剧。条块分割 的 的乡镇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 行 行政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

 乡 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在农村 最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承担着 管 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 化 化和各项事务等繁重任务。

 繁 繁重的任务客观上要求行政 的 的高效率

 运转。但由于现行 条 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

 乡 乡镇政权的职能受到了严重 的 的削弱。行政管理很难实现 高 高效运作。

 2.乡镇一级 政 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严 严重失衡。人民公社解体后 。

 。乡村两级组织仍然承担着 旧 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公共服务 职 职能。如兴办农村教育、修 建 建乡村公路、优待军烈属、 供供养五保老人、兴办农林水 基 基础设施等等。此外,还有 落 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征收农 业 业税费和“三提五统”。调 整 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镇 企 企业和小城镇、保护生态环 境 境、维护社会治安、调节民 事 事纠纷、组织防洪救灾、实 施 施移风易俗、举办民间文化 娱 娱乐活动等项工作。乡镇一 级 级“小政府”与“大服务” “ “强政府”与“弱财政”长 期 期并存的格局。造成乡镇主 要要领导想方设法增加乡镇财 政 政收入,必然成为乡镇政府 的 的第一要务。

 3.乡镇一 级 级“党政企不分”与“村民 自 自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 益 益摩擦愈演愈烈。主要是党 、 、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没有 完 完全理顺,有些地方党政不 分 分、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 在 在.少数地方乡政府还没有 完 完全起到一级政权的作用。

 总 总的来看.乡镇作为国家政 权 权结构中最低的一级政权组 织 织.仍未摆脱人民公社体制 的 的影响,实际是党政混合运 作 作的一体性机构.具体表现 在 在上下组织之间习惯于采取 行 行政措施处理关系.习惯于 直 直接指挥和控制,不善于运 用 用各种杠杆和利益导向实行 间 间接、弹性控制,而且“村 民 民自治也始终处于行政和

 财 政 政双重压力下的‘紧约束’ 运 运行状态。”这是我国新时 期 期的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社 会 会秩序混乱、党群干群关系 日 日趋紧张的政治根源所在。

  4.乡镇行政机构缺少监 督 督系统。行政监督是权力构 成 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减 减少政府行政失误,确保政 府 府管理畅达,高效运行的必 要 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 目 目前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 中 中,却缺少有效的行政监督 系 系统。一是国家行政监督体 系 系延伸到乡镇出现了“断层 ” ”。中央、省、地(市)、 县县都设有政府的监察机关, 负 负责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 监 监督,到乡镇基层政府,却 没 没有设置监察机构。二是缺 乏 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机制 。

 。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贯 彻 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 、指令和任务。但贯彻执行 的 的情况如何。必须接受人民 群 群众的监督。人民是主人, 干 干部是公仆,公仆必须接受 主 主人的监督。但由于耳前乡 镇 镇管理体制中缺乏自下而上 的 的群众监督,使主人对公仆 的 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1 . .应当充分认识乡镇基层政 府 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 的 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中国 乡 乡镇既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 权 权力中心,又是满足农民各 种 种需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社 区 区服务中心。当前我国乡镇 政 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把它所拥 有 有的行政权力规范到合理的 空 空间,逐步形成一种“国家 、 、社会、农民”三者良性互 动 动、密切合作的关系。而其 核 核心是解决过去在传

 统计划 体 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党政治 ” ”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 . .“国家行政权”与“村民 自 自治”互相渗透。“条条” 与与“块块”互相分割,“事 权 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 等 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无 论 论怎么改革,“乡镇”作为 一 一种地方基层行政建制.应 当 当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 , ,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 层 层级的有序性,职能定位的 科 科学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 ,人员编制的法律约束性, 政 政权名称的固定性和运行程 序 序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 能 能使之逐渐成为直接面向 9 亿亿农民的法制型、公共服务 型 型政府。

 2.坚持党对农 村 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 断 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

 。多年来,我国农村政治体 制 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体制 改 改革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如 何 何处理党政关系。坚持党对 农 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 和 和完善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 , ,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 的 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 不 不能轻易改变的。乡镇党委 是 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 , ,是作好农村各项工作的“ 前 前沿指挥部”,与乡镇其他 各 各种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 关 关系。同时,实行村民自治 ,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也要 在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 有 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 镇 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 心 心作用。不断改善乡村基层 党 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 法 法,重塑乡镇一级的”政府 形 形象 “,使之逐渐形成一 种 种整合的、协调互动的社会 政 政治力量,共同为建设社会 主 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3. 建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 度 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精 干 干高效的乡镇基层政府。我 国 国下一步的乡镇政府改革重 点 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 财 财政制度和现代农村公共服 务 务体制及运行机制。同时, 要 要按照在合理区分公益性和 经 经营性职能的塾础上.整合 现 现有的乡镇事业站所,强化 公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 功 功能.其经费主要由县级财 政 政保障:逐步增强经营性事 业 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使 其 其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总 之 之.我国建构 21 世纪的现 代 代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光 靠 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是不 够 够的,还需要进行政治体制 改 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 一 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 构 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 进 进展.还需要启动市、县政 府 府体制改革。如果仅仅寄希 望 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 、 、裁减人员”这样的低层次 改 改革,那么很可能陷入“循 环 环改革的陷阱”。

 党的十 八 八大报告根据到 2020 年 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 和 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 进 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 战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 治 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 持 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 有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 必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吹 响 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 推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 加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未来 5 5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 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 进 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 的 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 面 面

 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 决 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 思 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 方 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 是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 内 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 建 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 根 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 推 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 、 、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 性 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迫 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 马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 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 党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 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 历 历史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 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 观 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 制 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 己 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 合 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 来 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 体 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 束 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 逆 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 治 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 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 , ,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 、 、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 发 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 和 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 展 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 纳 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我们 要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 展 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 后 后期,

 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 转 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 要 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 程 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 策 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 化 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 重 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 量 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 轻 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 法 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 推 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 体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 而 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 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 大 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 二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迫 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 命 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 辉 辉旗帜;不断扩大人民民主 是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 目 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文 文明的核心内容。在当代中 国 国,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 主 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 国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 路 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 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对 人 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作用, 加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制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从 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 序 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 工 工作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 , ,正是由于我们党成功开辟 和 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 政治发展道路,才有力保证 了 了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 、 、权利和自由,保证了人民 积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 充 充分发挥,保证了党与国家 最 最高领导权的平稳交接和

 党 的 的领导集体坚强有力,保证 了 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 对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 务 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把依 法 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 政 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 基 基本准则全面落到实处,不 断 断提高依靠法治治国、执政 和 和行政的水平,努力开启建 设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 代 代。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 谐 谐社会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 法 法治国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 色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 动 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 党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 。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 持 持续高发多发,触点很多、 燃 燃点较低、处理不易。一些 领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 政 政意识、能力和责任感不强 , ,容易导致处理失当、激化 矛 矛盾,甚至演化成大规模的 群 群体性事件。法治是调节社 会 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 社 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 是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最 最重要基础。在我国这样一 个 个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要 实 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正、 民 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根本 上 上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进 和 和落实依法治国。应通过整 体 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 , ,从制度上理顺各种利益关 系 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努 力 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化 矛 矛盾于未发,从源头上有效 预 预防与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

 。诚然,法治建设的成效有 一 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 性 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 快 快速见效。但是,法治的导 向 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 着 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 , ,法治执行得越持久、越? 定 定,其成效就越成倍放大; 而 而如果

 我们现在在法治建设 上 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 题 题就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 甚 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 事 事倍功半,积重难返。总之 , ,我们只有把法治作为构建 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 石 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 作 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 实 实保护每个公民的每一项合 法 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 任 任务,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 和 和谐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

 。

 (四)提高党的执政 能 能...

篇三: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州职业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

 论网络在腐败治理中的应用

 专业:

  行政管理

 姓名:

  指导老师:

  二○一二 年 九月

  目

 录 一、 网络的特点及网络反腐的意义。。。。。。。。。。。。。。。。。。。。。。。。。。。。。。。。。。。。。。。。

 4 (一)

 网络的特点。。。。。。。。。。。。。。。。。。。。。。。。。。。。。。。。。。。。。。。。。。。。。。。。。。。。。。。。。。。。

 4 1. 开放性 。。。。。。。。。。。。。。。。。。。。。。。。。。。。。。。。。。。。。。。。。。。。。。。。。。。。。。。。。。。。。。。。

 4 2 互动性。。。。。。。。。。。。。。。。。。。。。。。。。。。。。。。。。。。。。。。。。。。。。。。。。。。。。。。。。。。。。。。。。

 5 3. 平等性 。。。。。。。。。。。。。。。。。。。。。。。。。。。。。。。。。。。。。。。。。。。。。。。。。。。。。。。。。。。。。。。。

 5 4. 虚拟性 。。。。。。。。。。。。。。。。。。。。。。。。。。。。。。。。。。。。。。。。。。。。。。。。。。。。。。。。。。。。。。。。

 5 (二)

 网络反腐的意义 。。。。。。。。。。。。。。。。。。。。。。。。。。。。。。。。。。。。。。。。。。。。。。。。。。。。。。。。。

 5 二、 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 。。。。。。。。。。。。。。。。。。。。。。。。。。。。。。。。。。。。。。。。。。。。。。。。。

 6 (一)

 网络反腐存在虚假性 。。。。。。。。。。。。。。。。。。。。。。。。。。。。。。。。。。。。。。。。。。。。。。。。。。

 6 (二)

 人肉搜索” 的负面性 。。。。。。。。。。。。。。。。。。。。。。。。。。。。。。。。。。。。。。。。。。。。。。。。。。

 6 三、 网络反腐的作用及对策思考。。。。。。。。。。。。。。。。。。。。。。。。。。。。。。。。。。。。。。。。。。。

 6 (一)

 网络反腐的作用 。。。。。。。。。。。。。。。。。。。。。。。。。。。。。。。。。。。。。。。。。。。。。。。。。。。。。。

 6 1.网络反腐对主流媒体缺位的弥补用 。。。。。。。。。。。。。。。。。。。。。。。。。。。。。。。。。。。。。

 7 2.网络反腐促进公民参政的用 。。。。。。。。。。。。。。。。。。。。。。。。。。。。。。。。。。。。。。。。。。。。

 7 3.网络反腐的宣传反腐用。。。。。。。。。。。。。。。。。。。。。。。。。。。。。。。。。。。。。。。。。。。。。。。。。

 7 4.网络反腐的警示震慑用 。。。。。。。。。。。。。。。。。。。。。。。。。。。。。。。。。。。。。。。。。。。。。。。。

 7 (二)

 网络反腐的对策考 。。。。。。。。。。。。。。。。。。。。。。。。。。。。。。。。。。。。。。。。。。。。。。。。。。。。

 8 1. 加快建立和完善网络反腐度 。。。。。。。。。。。。。。。。。。。。。。。。。。。。。。。。。。。。。。。。。。。

 8 2. 加快建立网络反腐队伍 。。。。。。。。。。。。。。。。。。。。。。。。。。。。。。。。。。。。。。。。。。。。。。。

 8 3. 加快拓展网络反腐渠道 。。。。。。。。。。。。。。。。。。。。。。。。。。。。。。。。。。。。。。。。。。。。。。。

 9 4. 加快整合反腐败力量和源 。。。。。。。。。。。。。。。。。。。。。。。。。。。。。。。。。。。。。。。。。。。。。

 9 参考文献 。。。。。。。。。。。。。。。。。。。。。。。。。。。。。。。。。。。。。。。。。。。。。。。。。。。。。。。。。。。。。。

 10

  论网络在腐败治理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反腐” 一词越来越多 的进入人们的视野。

 文中论述了 网络反腐的含义, 指出了 目 前“网络反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 如何从更新思想观念、落实责任、 改变工作作风、 建立规章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网络反腐工作。

 关键词:

 网络; 反腐; 探讨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ment of Internet,the phrase "net-work anti-corruption"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network anti-corruption",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 of its implement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how to update our concepts,to imple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to change the work style and to form regulations so a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work of netowork anti-corruption. Keywords:Internet; anti-corruption; discussion 自 2008 年 8 月国内首份网络反腐文件《中共株洲市纪委、 株洲市监察局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 发布后, 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网络反腐的实际操作性却很少涉及纯理论性的研究, 也缺乏一个相对科学的分析视角, 更没能全面分析网络反腐出现的现象以及某些不良因素对网络反腐的影响。

 本文选取网络反腐这一环节进行理论研究, 一方面可以凸显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 指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所在, 另一方面提出相对科学的解决办法, 为网络反腐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建议。

 一、 网络的特点及网络反腐的意义

 (一)

 网络的特点 作为信息技术革命产物的网络,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全球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普及。

 1996 年,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只有 4000 万, 此后, 互联网的用户每 6 个月就增加一倍, 宽带和信息的流量也翻一番, 截止 2008 年底, 中国网民达到 2.98 亿, 居世界第一。

 由此可见, 互联网正在以几何数字向全球各个角落扩张, 把世界各地和个色人种通过各个终端密集地连接在一个平台上, 并以极强的的包容性和变革性把不同区域的政治、 经济、 文化放在自己的背景和机制中, 从而把人类带入网络时代。1

  1姚晓娜.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J] . 理论前沿.2009, (15)

 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 网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 没有边界, 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 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和堵不住打不烂的的设计原则。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简单的上网设备, 就可以接入互联网, 向世界发布消息, 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同时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和内容。

 在这里, 信息跨越了时空界限, 实现了自由流动。

 2.互动性 互联网的实际互动和异步传输并举的的技术结构彻底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任何网络用户都是既是信息的接收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并可实现在线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

 3.平等性

  网络的水平方向延伸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 在网上网民交流的是信息、 是思想, 不问交流双方的身份和地位, 也就是说, 网络交流剥去了网民的权利、 财富、 身份、 地位和容貌登因数, 在网络组织中成员彼此平等相待。

  4.虚拟性

  互联网的存在形态是无形的, 在网上交流中, 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文字、 形象和声音都变成数字的终端显现, 形成了另外的时空概念。1除非你告诉对方或对方告诉你, 否则交流对方的一切真实信息你无从知道, 因而网上是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

  (二)

 网络反腐的意义

  从近期频频出现在网络上发生的一系列反腐案件如周久耕事件、 杜崇烟事件, 还有新近曝光的广州海事法院院长公费出国豪华游事件等系列案件可以看出, 由网络曝光、 网络监督、 网络舆论、网络正义衍生的反腐潜力, “网络反腐” 不可小觑。

 网络反腐无疑是科技进步对于社会文明的一大厚赐。

 信息网络的发达, 在赋予人类生活跟多便捷的同时, 也为维护社会公平、 清除权力腐败带来了以外的惊喜。

 反腐倡廉是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一个重要话题。

 全会公报提出了“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并表示“坚决反对腐败, 是党必须始终抓好重大政治任务”, 必须长抓不懈。

 公报还表示, 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 复杂性、 艰巨性,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网络是一个广阔天地, 每个网民都是一把利剑, 只要有情况都可以举报。

 它是改革开放 30 年的一个巨大成果, 网络的发展可以看成是党和群众共同反腐的一个结合点, 也是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

 1赵春兰. 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纲要》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J]. 党员干部之友 , 2005,(10)

 动员方式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平台。

 有了网络反腐这个新渠道之后, 涉嫌官员的腐败线索不再只是被反映到职能部门, 由后者掌握并进行“封闭操作”, 而是被举报到网络上公开亮相、 高调示众, 由此给有关职能部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推动他们依法对被曝光官员进行查处。

 在此特定条件下, 网络反腐对查处涉嫌官员实际上起到了主要作用。

  二、 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反腐存在虚假性

 近两年贪官落马, 大部分都是群众举报的结果。

 然而, 我们也要看到网络反腐也是双刃剑。

 当证据不足时, 说人是贪官其实是有罪待定, 对他人资料不负责任的任意公开, 实际上侵犯了个人的权利。

 所以我们应当尽快对网络立法, 对网络行为和现象予以规范。

  网络上发表意见具有随意性, 有的只是传闻, 有的会被别有用心的人说利用。

 每一个网络举报信息都去查处, 是不可能的。

 它必需具备可查性, 我们要判断它反映的情况是否具有依据。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已有网络举报就查, 要警惕恶意的诽谤, 因此要有一套制度去规范网络信息的披露。

 如果是恶意的非法的发布虚假信息中伤他人, 同样构成诬陷罪, 一经查实要根据法律严肃处理。

 当然我们要允许网络的举报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

 但是我们对于即使是虚假信息也要给与正面回应、 澄清。

 如果不回应、 不澄清反而会让网民产生更大的负面联想。

 (二)

 人肉搜索” 的负面性

 随着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的进化, “人肉搜索”适用面不断扩大, 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2006年在网上大热的“虐猫事件”、 “铜须门”事件, 奠定了“人肉搜索”的“江湖地位”。

 随后, 多家论坛都开设了“人肉搜索”栏目, 而专职人肉搜索的网站也一家家上线。

 “人肉搜索”, 仅凭借桌上一包高价烟, 便让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的违法违纪行为大白天下; “人肉搜索”, 让许多人找到了震后幸存的亲人。

 “人肉搜索”, 已成网络利器, 更被评为“2008 年度中国主流媒体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

 随着网民数量的暴涨, 网络信息量的爆炸, 让不少热衷“人肉”的网友如鱼得水, 也让“人肉搜索”成为公众监督, 张扬正义的法宝。

 然而, 擦枪走火的情况也不时出现。

 人肉搜索不可避免地造成恶意侵权问题, 网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目标对象的个人隐私信息, 并将其公开在互联网上, 造成对当事人隐私权、 名誉权等的侵犯。在“人肉搜索”的背后, 充斥着网民的集体声讨、 铺天盖地的批评, 甚至还有无穷无尽的从网络到现

 实的“追杀”,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健康文明的互联网环境。1

 三、 网络反腐的作用及对策思考 (一)

 网络反腐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信息无处不在, 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每天打开电脑, 打开网络已近成为大部分人的习惯,我们通过网络每天能得到大量的信息, 可以学到反腐倡廉的知识, 了解反腐工作动态, 而且网络反腐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1.网络反腐对主流媒体缺位的弥补作用

  有时正规通道被卡住, 网络至少是一条重要的辅助渠道。

 目前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 党外监督、 法律监督、 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五个方面。

 虽然监督的渠道不少, 但也存在不少缺陷, 往往传统的的监督监督权力指向单一, 监督主体容易受主观影响, 而且缺乏监督统领, 所以传统监督对于腐败的治理往往会在不同环节卡住, 在这个时候网络反腐就发挥其对于主流媒体监督缺位的弥补作用。

  2.网络反腐促进公民参政的作用

  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与民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有人说, 只有保护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才能让民众从内心认同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政治体系才可能实现高效运转,这是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真正基础。

 网络反腐可以大大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 让公民真正感觉到主人公的地位。

  3.网络反腐的宣传反腐作用

  公开与透明是腐败的天敌, 民主与监督是防腐的利器。

 而网络监督, 又是遏制腐败的一种新型武器。

 在当今, 反腐手段似乎还落后于腐败伎俩“更新”的情况下, 公共舆论和网络监督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诊病疗伤”作用。

 开放舆论监督, 让网络媒体担负起舆论监督的责任, 做反腐倡廉的先锋,不但能改变腐败与反腐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而且能扭转其力量对比。

 网络反腐因为其具有信息传...

篇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政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

 作为行政机关为实现自身管理职能而采取的手段,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行政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行政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篇 1

 浅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与重点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结构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同时这也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并针对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本文将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进行分析,探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及重点。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重点;核心;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深化改革,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实施进一步的

 优化与改革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这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而提出的主要的解决对策。对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合理的改革有利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宗旨,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继续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1.行政管理体制向公共管理体制发展。

 在行政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主要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行政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方向,而在行政部体制实施改革之前体制中的作用和功能等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在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公共管理体制最为改革中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改革的结果符合人民民主的意志,确保公共权力的有效实施。在改革中遵循民主、平等、法制、公平的改革原则。

 2.向着民主与法制方向发展。

 当行政体制转变为公共管理体制之后,就应该始终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在管理工作中将依法管理作为保障性措施,在实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我国的民主

 以及法制的建设,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遵循公平与公正的发展原则,同时维护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也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3.合理分配行政职权。

 改革之前,集权制的管理体制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缺陷,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等分化集权,避免出现行政管理中集权过于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职权分配以及权力下放等措施来解决集权问题。其中下放权力主要是针对我国制度结构当中存在的缺陷而制定的,将上级权力分配到下级部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权力集中的问题;职权分配中主要应该处理好政府与党的关系问题,同时处理好人民政府与广大人民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始终遵循民主与法制的基本管理原则。

 4.由职能转变深化到职能定位。

 在行政管理的改革过程中公共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植公共行政体系当中的两个主要定位,转变政府职能,使其转化为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确保权力下放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不仅要解决好高层政府职能部门职权过于集中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好下级政府部门权力增强的问题,进而有效的确保社会对于我国政府的强大的依赖性,同时进一步明确我

 国下级政府的职能及权力的定位,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深化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就是通过对政府机构部门的精简以及对政府机构部门职能不断进行优化的过程。对于管理结构的优化以及精简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中的重要内容,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职权分配制度,对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层级实施精简,针对地方法、政府的职权等进行加强和优化,针对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政府部门的层级以及各级政府的职权和权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改革。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重点

 1.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深化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救治推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充分发挥出政府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实施市场监督以及提供社会服务职能中的作用,确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承担起必要的责任。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首先应将政府、市场中介以及相关私营企业等的关系分开,避免在管

 理的过程中出现部门政府以及政府人员利用职权和职务之便对市场发展环境进行干涉以及违法帮助相关私营企业的情况出现。

 2.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法。

 在政府部门执法的过程中相关的领导以及执法人员必须首先明确在我国法律中赋予的职责以及权力,在执法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确保严格执法,依法执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执法权限以及执法程序等合理的运用自身的执法职权,确保执法的规范性以及公正廉洁性,努力做到为民执法和公正执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依法行政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政府职能以及政绩的完善评价机制和评级体系。通过依法执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公平、自由、平等、法制的环境,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完善政府机构职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政府职能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革是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在对我国政府职能实施优化的过程当中可以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游湖,提升执政能力,激发地方政府的活力,充分发挥出中共中央以及我国各

 级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在开展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对政府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充分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建立健全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同时民主与法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政府部门的相关重大决策等制定完善的调查制度,同时制定针对重大事项决策中的集体决策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结语

 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优化与改革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中换发生机和活力。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把握改革的主要方向,避免在改革中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与民主的改革方式。通过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法制领域的全面性配合推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8(07):122.

 [2]闫蓓,张薇平.从空间整合到功能整合——论天津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2(07):53-58.

 [3]黄文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08(04):14-18.

 [4]邢亮.抓住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1,02(32):213-214.

 [5]杨晶.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4,10(03):4-11+2.

 >>>下页带来更多的行政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篇 2

 浅论经济全球化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市场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互联网和先进技术将世界各国连接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所有企业都期望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而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国经济市场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组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解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在这一全球化环境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企业也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项变化,并对自身进行相应调整,强化自身管理,尤其要注重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的优化变革,从而提升自身行政管理效率,使企业各方面竞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二、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企业所需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最终形成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企业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获取有着直接的影响。其部门主要职能包括信息收集职能、战略规划职能、各部门工作协调职能、监督控制职能等。也就是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信息进行充分收集,并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成为连接各个部门的桥梁,化解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矛盾,定期对部门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

 1.在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变革方面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而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也大大提升。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因素,必然需要加快行政管理组织的变革,力求在市场中占有更加有力的地位,而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就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以往的行政管理中,企业主要采用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并不利于企业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信息流通性不足,导致大量信息难以及时传达给企业管理者,限制了企业对信息的及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进一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产技术更新速度也不断提升。若是这些信息与技术无法得到及时运用,将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失效,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具有信息收集的职能,企业要想及时获取最前沿的生产技术、最新的市场信息,并尽快予以运用,必须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组织效率,对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构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减少组织结构上的冗余。由此可见,经

 济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

 2.在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沟通方式变革方面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沟通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沟通方式,已经难以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不利于本企业与其他优秀企业之间的经验借鉴和共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而,企业必须考虑对行政管理组织沟通方式的变革。对内,企业应尽快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构建内部网络,为行政管理部门信息收集与传递提供良好条件。对外,企业也应加强与国外优秀企业的合作交流,积极借鉴国外行政管理优秀经验,加大行政管理部门的外部沟通力度,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信息。

 3.在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管理模式变革方面的影响。

 我国企业传统行政管理组织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的是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决策权都归于企业管理者,基层人员无法向管理者传递自身的建议和需求,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较低,工作积极性不足,行政管理效率较

 低。而经济全球化,推进了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不仅实现了各国经济市场的连接,同时也加强了信息交流,优秀的经营管理理念得到了普及,我国企业受一些优秀企业的影响,愈发注重人力资源价值的发挥,并开始在行政管理组织管理模式中融入“人本主义”理念,以提升整体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路径

 1.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应尽快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变革,从而加强企业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接触,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给管理者,避免决策的滞后性,提高企业动态竞争优势。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一种能够精简管理层次,提升行政管理组织信息反应速度的结构形式。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企业可以在行政管理组织变革中,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使行政管理部门基层员工,在获取信息后,能够直接向管理人员进行汇报,从而提升信息的及时性。同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紧密了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使员工获得了更多的权力,从而,使...

篇五: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试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

  分校(站、 点)

 :

 福州电大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试论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写作提纲

  绪论:

 我国于 1994 年 3 月 8 日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 , 为公务员考核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 把公务员的考核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 科学化、 法制化的轨道。

 2007 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我国人事部联合印发《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

 》 (以下简称新《规定》 )

 是以 2006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为依据的, 对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标准、 程序, 结果使用及相关事宜作了全面规定, 这样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体系。

 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应发现在公务员考核中, 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本论:

 1、 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 可比性。

 我国对干部的考核,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对公务员的考核方向、 重点均不相同, 这样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 没有对比性, 无法准确判断以往考核是否科学, 不能高效地将考核制度及内容完善。

 2、 岗位职责不十分明确。

 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 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

 但有些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 甚至个别单位至今还没有制定岗位责任制, 这就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 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

 这是导致考核中出现轮流坐庄现象的重要原因。

 3、 方法简单化。

 我国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对考核方法作了原则性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 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考核方法的选择和把握, 轻视平时考核, 只重年终考核, 甚至只重年终评优;

 不看工作好坏, 一律按部门按比例四舍五入分配优秀名额; 重点性考核, 轻定量考核等就是将考核方法简单化的突出表现, 也直接导致了考核中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1

  试论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内容摘要】

 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公务员的考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考核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形成的原因, 以及杜绝公务员考核制度中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全文三大方面的阐述, 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 那就是——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

 国家公务员 考核 管理 制度 制度化

  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 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行使行政职权, 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1]。

 自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宣布在我国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至今已经历了 十多个年头。

 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在这里我想就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谈一点自己的观点。

 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中枢” 。

 它是公务员录用、 晋升、 工资福利、 奖惩等的基础和依据, 同时又可为人事决策的科学化和改进人事制度提供指导。

 客观公正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公平, 提高效率, 保证廉洁。

 考核制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事行政的重要一环, 是发现、 选拔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 19 9 4 年3 月8 日, 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 , 为公务员的考核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 把公务员的考核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 科学化、 法制化的轨道。

 但同时我们也应发现, 目前在公务员的考核中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探讨如何改进考核制、 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这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 有积极的意义。

 一、 我国公务员考核中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实话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首先通过全面考核, 激发了 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使机关面貌出现了 可喜的变化, 公务员普遍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 促进了 行政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 其次通过全面考核, 详 2 细了解了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 工作能力、 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 及时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 促进了 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应发现在公务员的考核中, 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

 、 考核中流于形式和极端民主化的现象同时并存, 影响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健康发展

  参加考核的人员包括考核者(单位领导, 考核小组成员, 上级主管领导同执法监督人员, 舆论工作者)

 和被考核者。

 考核人员中有的认为“考核年年搞, 哪有精力搞” , 考核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 没有充足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有的情面观念重, 你好我好大家好, 怕得罪人影响自己的宝座; 有的不具备考核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 素质低下, 难以胜任此项工作, 导致考核结果失真。

 而被考核者素质不高, 敷衍了 事, 表现为写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时三言两语。

 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考核工作认识不深, 宣传不力, 许多人缺乏参与意识, 把公务员考核等同于过去的年终评先进, 优秀等次实行轮流坐庄, 搞平衡, 搞

 照顾或者搞论资排辈。

 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

 一是部分单位领导虽然表面上履行了考核的规定程序, 但考核中并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 而是个人说了算, 凭个人的好恶搞内定, 结果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走过场; 二是部分单位领导碍于情面, 怕得罪人, 将优秀等次的确定交由群众无记名投票表决, 结果使一些政绩突出而平时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人榜上无名, 相反, 一些政绩平平但“人缘好” 的人却评为优秀。

 没有真正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二)

 、 考核结果等次偏少, 而且不重视考核信息的反馈, 致使公务员考核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 都规定:

 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称职、 不称职三个等次。

 按照公务员考核实施暂行办法, 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单位、 本部门参加考核人数的1 0 %左右, 最多不能超过1 5 %。

 为了照顾到大小不同部门, 一般单位的作法是, 按照各部门实际人数乘以1 5 %的比例和四舍五入的方法, 将名额分配下去, 结果产生了 两个问题, 一是不管部门工作优劣, 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 有指标就可评优, 挫伤了公务员的积极性; 二是四舍五入的办法使人数少的部门获得的评优机会, 反而比人数多的部门多。

 称职等级较容易确定, 这其中既包括相当一部分德才表 3 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 也包括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差的公务员。

 然而, 他们都享受同样的待遇, 没有任何差别, 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2] 。

 (三)

 、 考核结果的使用不当, 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太轻, 而对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似乎又太重, 影响考核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的公务员和被确定为称职的公务员, 在职务晋升、 晋级增资和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上没有多少区别, 如根据《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 :

 “国家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 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

 ” 但如果某一公务员在五年考核中分别被确定为优秀、 优秀、 称职、 优秀、 优秀, 那么, 按照此规定也只能晋升一级, 与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的没有什么差别, 显然起不到激励先进的作用。

 同时, 对年度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

 因为根据规定:

 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公务员要予以降职。

 而降职通常相应地还将降低级别和工资档次, 若“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 按规定将予以辞退。

 ” 相反, 对那些因严重违犯公务员纪律而受到记过、 记大过、 降级、 撤职处分的人员, 在受处分期限内, 只是不确定考核等次, 即在一定时期内(最多不超过两年)

 影响晋级增资而已。

 显然有点不公平。

 以上种种现象, 不仅会直接挫伤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

 而且由于考核不公平, 会对公务员制度本身带来一定破坏作用。

 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其作用在于:

 1、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保证公务员素质优良, 适应管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事务的需要。

 2、 促进政府依法管理, 公务员依法行政。

 3、 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4、 保证政府管理高效能。如果考核不公平, 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公务员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就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用这种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依据, 则难以选出优秀人才, 其后果不见得比领导干部凭个人印象、 好恶选人的方式更好; 以此作为公务员奖惩的依据, 还不能客观评价公务员的行为, 依此树立的典型则不仅无法起积极示范作用, 甚至会起不好的导向作用, 引起其他人的反感。

 当前不少单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 就是好的不香, 坏的不臭, 彼

 此浑浑噩噩, 混一天算一天。

 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 与不公平考核不无关系。

 同时不公平的考核既无法帮助行政首长发现机关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管理制度 4 上的漏洞, 也不能帮助公务员了 解自己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 并及时改进和补救, 更不能鼓励公务员之间相互比较, 公平竞争, 提高工作效率。

 所有这些, 都无益于公务员制度作用的发挥。

 如果任其发展, 不仅公务员制本身权威性会受到损害, 而且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

 二、

 考核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一)

 、 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 可比性

  我国对干部的考核,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新民主主义时期, 叫做“审查” , 考核内容侧重考审干部对党和革命的忠诚程度、 工作能力和弱点, 在审查中特别注意干部家庭背景、 社会关系和过去历史上的问题; 建国后, 普遍实行干部鉴定制度; 十年动乱时期, 干部考核工作遭到破坏,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干部考核工作才逐渐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 1 9 7 9 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 , 提出干部考核内容主要是德、 能、 勤、 绩四个方面, 要对干部进行定期的全面的考核。

 以往干部考核制度是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对纯洁和壮大干部队伍, 保证革命战争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后的考核制度继承了过去干部考核制度许多优点, 但也沿袭了一些不适应新时期公务员考核实际的内容, 如考核内容定性成分多, 定量成分少, 追求全面性, 重点不突出等。

 这些内容作为对公务员的要求, 是正确和必要的, 但作为考核标准却显得过于笼统, 在实际执行中较难把握, 可比性差, 两个情况相差不大的人, 很难分出优劣。

 (二)

 、 一些岗位忙闲不均

  公务员职位分类法要求每一等级中的职位虽然工作性质可以不同, 但其责任大小、 工作难易程度, 所需资格条件要大致相似, 所得报酬待遇也相同。

 但不少部门确实存在同一等级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大小、 工作难易程度差别较大的情况, 如都完成了工作任务, 其他表现也差不多, 那么谁可在考核中评为优秀呢? 有时往往是工作量大、 工作难度高的岗位上的同志没有评为优秀, 而工作量不够饱满的岗位的同志却被确定为优秀等级。

 (三)

 、 岗位职责不十分明确

  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 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

 我国推行岗位责任制已经很多年了 , 在政府机关, 每一个职位有一定职责应 5 是十分明晰的。

 但有些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 甚至个别单位至今也没有制定岗位责任制, 这就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

 事先未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 考核就没有了标准和依据, 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

 这是导致考核中出现轮流坐庄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

 、 个别领导干部不负责任, 甚至带有私心杂念

  在考核工作中, 领导干部的责任是十分明确的。

 但有的领导干部因不愿意得罪人而不敢坚持原则, 不敢坚持标准; 有的甚至自己想获得优秀等次, 或希望将与自己亲近的人评为优秀, 因此不想按原则按标准办。

 这两种情况都是导致出现考核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尤其是后者, 其副作用比大锅饭更大。

 大锅饭是干好干坏都一样, 而在主管领导存在私心杂念

 情况下进行的考核, 则效果正相反, 很可能与领导亲近者, 即使干得一般也能评上, 与领导疏远者, 即使干得再好也评不上, 这种由于领导者自身作风不正, 对有些下属抱有偏见, 不能实事求是一碗水端平, 而造成的人为不公平, 还会在群众中造成人际矛盾, 甚至形成派性, 亲近领导者与疏远领导者会形成对立, 不仅严重挫伤下属积极性, 还会使群体凝聚力下降, 排斥力上升。

 对群众而言, 可能容易谅解领导者能力方面的缺陷, 却无法忍受领导者的不公正, 从而对领导行为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五)

 、 考核方法简单化

  我国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对考核方法作了原则性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 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考核方法的选择和把握, 轻视平时考核, 只重年终考核, 甚至只重年终评优;不看工作好坏, 一律按部门按比例四舍五入分配优秀名额; 重定性考核, 轻定量考核等,就是将考核方法简单化的突出表现, 也直接导致了考核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三、 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一)

 、 澄清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近年来, 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与考核者对考核工作不够重视、 工作失误、 领导不力有很大关系。

 因此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 深化考核, 突**决考核中的难题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 把考核工作提高到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地位, 只有把对考核的重视提高到推动和促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来认识, 考核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为此首先要加强考核者的再教育, 把考核的有关规定和措施作为考核者 6 ...

篇六: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州民族学院成人教育的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姓

 名:

 考点名称:

 准考证号:

 联系电话: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 成人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 …………………2 ( 一)

 成人教育 的 概念…………………………………… ……………2

  ( 二)

 成人教育的特点……………………………………………………3 1 、 学 习 机会的 开 放性 …… … … … … … … …… … … … …… … … … … 3 2、 教育 性质的职业性……………………………………………………4 3、 办学形式的多 样性……………………………………………………5 4、 学习 时限的终身 性……………………………………………………6 二、 贵州省成人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7

  ( 一)

 总体生源锐减少, 内部生源分布不平衡……………………………7

  ( 二)

 生源质量下降, 学院声誉受到冲击……………………………………8

  ( 三 )

 办 学 条 件 差 , 人 力 财 力 投 入不 足 … … … … … … … … … … 8

  ( 四)教材和教学缺乏成人特色………………………………………………8

  ( 五)教学内容缺乏特色………………………………………………………9 三、 成人教育的分类……………………………………………………………9

  ( 一)

 脱产……………………………………………………………………9

  ( 二)

 业余……………………………………………………………………10

  ( 三)

 函授……………………………………………………………………10

  ( 四)

 自 学考试………………………………………………………………11

  ( 五)

 网络教育………………………………………………………………11

  ( 六)

 电视大学………………………………………………………………12

  四、 贵州民族学院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12

  ( 一)

 办学指导思想方面……………………………………………………12

  ( 二)

 师资队伍方面…………………………………………………………13

  ( 三)

 教学条件与利用方面…………………………………………………13

  ( 四)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13

  ( 五)

 教学管理方面…………………………………………………………13

  ( 六)

 学风方面………………………………………………………………13

  ( 七)

 教学效果方面…………………………………………………………14 五、 关于解决贵州民族学院成人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14

  (一)

 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认识……………………………14

  ( 二)

 着力研究和把握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 做好顶层设计………14

  ( 三)

 认真解读评估指标体系 , 找准评建工作重心…………………15

  (四)

 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各级各类教育应该始终高奏的主旋律…………………………………………………………………15

  (五)

 健全管理规程发送运行环境…………………………………………15 参考文献………………………………………………………………………16

 - 1 - 谈谈贵州民族学院成人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广大人员 提供了 学习 和深造的机会, 为经济和发展、 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稳定做出 了 突出的贡献, 随着中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日 趋迫切。

 面对这种形势, 成人教育应如何创新, 服务体系 应如何改进,服务质理应如何提高, 这些都成为成人教育工作者 亚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论文正是基于此, 对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的现状进行了 深入分析, 针对当前成人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 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成人教育 现状 特点 概念 分类 问题 对策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

 - 2 -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 标中, 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部提出 了 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总体目 标, 使成人教育在构建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成人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领域的多元性、 过程的终身性、 内容的丰富性、 对知识选择的针对性、 对职业帮助的有效性、 对工、 生活、学习的实用性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为实公共事业管理学等理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 从而对成人教育现状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以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一、 成人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 一)

 成人教育的概念:

 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最高阶段。

 要了 解成人高等教育,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美国 1915 年的杂志中。1929 年, 在英国剑桥首次召开世界成人教育大会, 世界成人教育协会成立,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成人教育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同年, 美国在全国教育协会中设立成人教育部.

 第十九届会议上通过的《成人教育条例》 对成人教育作出了 如下定义:“ ‘成人教育’ 这一术语是指系 统教育的全部过程。

 无论成人教育的内容、水平、 方法是否正规, 无论成人教育是否延长或代替了 正规学校教育和学徒制, 只 要是那些人们普遍认为 是成年的人们通过学习 提高了 他们的能力, 丰富了 知识, 改善了 技术状况, 取得了 就业或者改行从事新职业的资格, 使自 己在态度、 举止两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在社会、 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均衡的、 独立的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 这个定义在国际成人教

 - 3 - 育界得到广泛流传, 并写入了 一些国际成人教育的文件之中。

 我国成人教育专家余博研究员 认为 :

 “成人教育是为社会成年劳动者进行的有目 的、 有计划的再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其思想科学文化素质、 认识能力和劳动能力, 成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者。”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把成人高等教育定义为 :

 成人高等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科学文化素质、 认识能力和劳动能力 为目 的, 对已经走上生产或工作岗 位的从业人员 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再教育, 是传统学校教育向 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 二)

 成人教育的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 自 己的特点,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学习机会的开放性、 教育性质的职业性、 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学习时限的终身性。

 1、 学习 机会的开放性:

 成人高等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 其教育对象以成人为主, 并以其开放性区别于传统教育。

 几乎所有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都不同程度地采取各种开放政策, 有的学校甚至将自 己的校名 直接冠以“开放” 字样。

 成人高等教育打破了 仅用一次笔试的方法选择教育对象的传统, 以开放的方式向 所有成人提供学习机会。

 不管其种族、 家庭出身、 性别 、 职业、宗教信仰、 财产状况、 居住条件、 身体状况如何, 只要他愿意并且具有中等教育的文化或技能基础, 都可以成为各种类型、 各种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

 即使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绝大多数国家也都采取免试入学的

 - 4 - 方式。

 在我国, 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便是采取了 这种入学方式。

 极少数国家、学校、 层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虽然举行入学考试, 但也不像传统高等教育那样严格地将其作为入学的唯一条件。

 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性的本质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模式, 为愿意并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提供平等的学习 机会。

 不能把成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误解为无任何约束的任意性,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 并且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如果仅抓住开放,只 管进而不采取相应措施, 必然给教学带来混乱, 降低教学质量。

 因而,凡是颁发证书的成人高等教育, 绝大多数都采取宽进严出的方针, 并有比较科学的考核制度。

 2、 教育性质的职业性:

 成人教育是伴随着大生产而产生的, 是生产发展、 技术进步、 经济繁荣的产物。

 可以说, 职业性是成人教育的天然特征, 是成人教育特点的核心, 是其生命力所在的标志。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大都是有一定社会职业、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较之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具有强烈的职业针对性。

 成人高等教育从诞生起, 就源于职业的需要。

 成年劳动者为了提高自 己的职业能力, 适应岗位的需要而接受高层次科学文化技术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是根据求学对象以及经济、 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知识进行选择、 提炼、 重构的产物。

 它贯彻理论联系 实际、 学以致用、 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 。

 例如工龄较长的学生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他们急需理论上的提高, 教学内容就必须根据这些需求加强理论教学,

 - 5 - 相对减少实践性课程。

 应用 型专业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就必须适应这种需求, 侧重专业技术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不应讲授过深的基础理论。

 高新技术培训 班的教学内容, 则 必须紧扣某一高新技术及相关知识, 而不应像学历教育那样强调系统性。

 因此,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上, 它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 要结合实际开办专业, 确定课程设置并处理好理论阐述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之间的取舍,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随时补充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3、 办学形式的多样性:

 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是成人教育的灵魂, 展示了 其灵活的应变力。

 多样性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 越来越完善。

 在学校分类方面, 成人高等学校有广播电视大学、 职工大学、 农民大学、 管理干部学院、 教育学院、 函授大学、 夜大学等。

 在学历层次上, 既有学历教育, 又有高层次的各种培训。

 学历教育中,有专科、 本科、 高升本、 专升本、 硕士、 博士研究生等多种层次。

 再如针对当 今方兴未艾的美容业而设置的“美容医学” 专业, 目 前也只 是成人高等教育所特有的。

 在教育制度上, 成人高等教育包含有各种层次的学校教育制度, 例如,继续教育制度、 自 学考试制度、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教育制度、 证书制度等;证书制度又有学业证书( 包括毕业证书、 肄业证书、 单科合格证书、 专业证书)

 学位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

 在教学形式上, 成人高等教育也打破了 将教学仅局限在以课堂为中心

 - 6 - 的校园里的传统, 把教学扩大到与 学生联系密切且十分方便的各种适宜学习 的环境中。

 学员 可以在工作、 居住地点随时随地学习, 不需要住宿, 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使得成人高等教育有条件打破固定学制的传统, 实行弹性学制。

 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 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学分制 建立“学分银行”, 什么 时间积满规定的学分, 什么 时间就可以毕业。

 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制更加灵活, 既有一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 也有数周 或数月 的进修班…… 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强劲的创新力,它不仅第一次将自 学作为整个教学的基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学方式发生质的变革, 而且率先使用了 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实现了 教学的现代化。

 4、 学习 时限的终身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多 样性和开放性突破了 传统学校教育和学龄期一次性教育的陈旧观念, 使得成人高等教育成为向 终身教育发展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教育制度, 并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指出 :

 “终身教育是一系 列很具体的思想、 实验和成就, 换言之, 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 它包括了 教育的所有方面, 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 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包括了 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

 普通高等教育属于预备性教育, 可教时间是有严格限定的, 一般是年。对人的一生来说, 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时间是短期的、 有限的。

 而成

 - 7 - 人高等教育则不同, 它是开放的, 只要生产和工作需要, 个人有兴趣, 可以随时参加各种学习 , “可教时间” 可以在任何时间内进行, 没有年龄限制。

 即使是学历教育, 由于实行学分制或单科累进制, 也可以学一段, 停一段, 再继续学习。

 我们常说的“活到老, 学到老”, 就体现了 成人学习 过程的终身性。成人高等教育的终身性特点, 表现了 成人高等教育的无限性和永恒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四个特点是相互依存, 互为关联的。

 开放性是前提,没有开放性, 成人高等教育就失去了 存在的基础, 其他特点则 无从谈起。职业性造就了 成人高等教育的丰富多彩, 形成了 其具有灵活应变力的多样性。

 多样性, 又是开放性与职业性的实现方式。

 终身性将开放性、 职业性和多样性联结起来, 形成循环, 这就构成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二、 贵州省成人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

篇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

  目

  录

 一、 服务是 21 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 1. 管理就是服务。

 2. 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3. 政府必须转变观念。

 二、 政府该为谁服务 1. 政府要为公民服务。

 2. 政府要为国家服务。

 3. 为社会服务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

 三、 中国政府:

 掌舵而非划桨 1. 现代国家政府的职责。

 2. 政府的义务是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

 3. 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标准。

 4. 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工作中去政府服务也一种经济行为。四、 效率与效益:

 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

 1. 效率与效益的可比性。

 2. 实现行政服务的短期与长期效率的效益统一。

 3. 以“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

  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

 【内容提要】

 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 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

 当今社会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

 为公民服务, 为国家服务, 为社会服务, 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 而效率与效益, 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 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 这个尺度来衡量。

 【关

 键

 词】

 行政管理

 服务

 衡量尺度

             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

 政府的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 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 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是不是划桨的作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

 府的规模, 减少开支, 提高效率。

 “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 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

 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

 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

 ” 因此, 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 的政府, 不是一个“执行” 的政府, 而是一个能够“治理” 并且善于实行“治理” 的政府。

 当今社会, 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 为国家、 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 和“效益” 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 把“人民满意不满意” 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一、 服务是 21 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 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 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 大服务” 的行政理念, 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 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 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

 , 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 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 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 相互订立契约, 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 形成公共权力, 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

 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 管理公共事务, 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

 同时, 各组织之

 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 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

 , 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 维护社会秩序, 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

 管理的实质, 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

 因此, 从本质上讲, 管理就是服务。

 2. 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 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 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

 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

 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 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 为社会利益而存在。

 因而, 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 而不是相反。

 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 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

 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

 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西方各国行政管理陷入信任危机, 引起了国际性的公共管理改革, 要求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

 西方各国通过多方面探索, 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 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 “以政府为中心” 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 “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 的转变。

 中国的行政管理, 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 更何况中国政府本身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因此, 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向性选择, 就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3. 政府必须转变观念。

 “小政府” 与“大服务” 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

 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 强调行政管理。

 这首先是因为, 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 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 为国家、 为社会服务。

 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 角色, 不该管的也要管, 结果什么都管不好。

 我们的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 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

 公民更是“势单力薄” , 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作主” 。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 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 另一方面, 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

 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 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 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

 其次, 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 要认识自己的权力, 争取自己的权力, 限制政府的权力, 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 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二、 政府该为谁服务   既然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那么, 政府到底该为谁服务呢?

 1. 政府要为公民服务。

 为公民服务从政治学角度理解:

 “契约理论” 认为, 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 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 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

 的权能委托, 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 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否则, 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 选举出新的政府。

 众所周知, 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 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赋税支持, 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 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 。

 政府为公民服务, 反映公民的意愿, 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 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 而非政府单方面的“恩赐” 。

 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

 经济学理论认为, 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 治安、 政策、 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

 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 的不同需求, 以尽可能高效率、 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1] 。按照这种理解, 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服务, 而且要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否则, 就难以赢得公众的支持, 从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 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

 2. 政府要为国家服务。

 为国家服务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 实现国家的职能, 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

 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 服务于统治阶级。

 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 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任何国家都有安全的需要[2] , 从内外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内部安全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防止政权丧失, 保持国内稳定。

 政府为实现内部安全, 维护统治, 一方面要代表国家利用暴力工具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的意志、 法律和政策,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另一方面则采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协调和缓解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保护内部的安全和稳定, 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外部安全就是要保证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不受它国侵犯, 维护国家的尊严。

 政府代表国家通过外交、 战争等方式实现国家的这种安全需要。

 在内外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下, 统治阶级还要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 文化、 教育、 科技等事务, 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

 政府通过执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 为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服务。

 当然,政府代表国家与它国开展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竞争, 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 也是政府为国家服务的应有之义。

 3. 为社会服务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

 为社会服务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 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 这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

 专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颠倒, 国家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 对社会超常控制。

 现代民主社会, 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决定国家, 国家按照社会的指意运作的内在涵义。

 国家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具体化为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企业、 政权组织与社会、 国家机构与社会民众的关系。

 一句话, 是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关系” [3] , 所以,

  国家要为社会服务。政府则代表国家执行这种服务职能, 这种服务具体表现为政府为市场

 服务, 如“培育市场体系、 制定市场规则、 维护市场秩序、 进行宏观调控、 克服市场缺陷” 等; 为企业服务, 即“统筹规划、 掌握政策、信息引导、 组织协调、 检查监督” ; 为社会良性行为服务, 如:

 环境保护、 治理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 制定法律和制度、 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为公民服务, 如提供公共产品、 保障公民权益。

 三、 中国政府:

 掌舵而非划桨 “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 不在目的而在手段” [4] 。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 是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1. 现代国家政府的职责。

 掌舵与划桨现代国家的政府, 既具有决策与指挥的职责, 又具有执行和操作的职责。

 如果把决策、 指挥比作“掌舵” 的话, 那么具体的服务执行就是“划桨” 。

 掌舵是一种方向性、 目标性的引导, 而划桨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从另一方面来理解,“掌舵” 是政府方针政策等宏观方面的服务, 而“划桨” 则是具体的服务。

  2.

 政府的义务是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

 掌舵而非划桨彼得· 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 一书中说:

 “我们面对的不是‘国家的逐渐消亡’ 。

 相反, 我们需要一个有活力的、 强大的和非常活跃的政府。

 但是我们面临着选择, 选择一个庞大的但软弱无力的政府, 还是选择把自己局限于决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 让给他人去做的强

 有力的政府” 。

 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以治理而实行治理的政府。

 这不是一个‘实干’ 的政府, 不是一个‘执行’ 的政府, 这是一个‘治理’的政府” [4] 。

 当代管理者也认为:

 “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只会严重削弱决策的能力。

 任何想要决策机构亲自去‘实干’ 的做法也意味着‘干’ 蠢事, 决策机构并不具有那样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那也不是它的事。

 ” [4] 政府不是“实干”的机构, 而是“决策机构” 。

 因为“政府并不善于划桨” [4] , 政府的职责只能是“掌舵(决策)

 ” 而非“划桨(实干)

 ” 。

 3. 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标准。

 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是决策机构, 如何掌舵, 即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并不能由政府自身说了算, 而要根据服务对象, 尤其是政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公众的要求而确定。

 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 为公众服务, 理应“以顾客为中心” , 按照公众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 满足公众的需要, 就是说政府的服务要面向公众, 而不是面向权力; 政府对公众的利益、 需要和要求应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 政府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公众的切身利益, 树立“公众至上” 意识, 一切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标准。

 4. 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工作中去政府服务也一种经济行为。

 需要进行收益——成本分析, 只有其收益高于成本才是合理的。因此政府服务也存在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要求。

 在政府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 把竞争注入到政府服务工作当中将有助于实现政府服务

 “低成本、 高收益” 的预期。

 同时, 这也是满足公众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打破政府垄断的有效途径。

 政府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 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内部的竞争。

 在政府同类部门中政府雇员以及为政府服务的机构, 如印刷、会计、 采办、 通讯数据处理, 车队、 修理等之间开展竞争, 可以解开官僚主义的死结。

 二是政府与私营部门的竞争。

 在一些由政府垄断的服务中, 如交通、 电信、 邮政、 水电等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政府垄断,给政府形成竞争压力, 迫使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 把一些政府可以撤手不管的服务, 诸如清除垃圾、 城市环卫、 医疗卫生、 职业培训等通过招标方式出租或承包给私营部门, 实行“有偿服务” , 由市场来完成, 可减轻政府负担, 以便政府更好地“掌舵” ...

推荐访问: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范本 行政管理 高校

Top